庄子的道德论也是独辟蹊径的。太史公日:“庄子散道德,放
;j$84o{ 论,要亦归之自然。”(《史记·老于韩非列传》)
1yhx)m;f 庄子首先说明道与德的关系。
:!%oQQO 他说:“德兼于道,道兼于天。”(《天地,)“兼”是“归”的意思,
7Qo*u;fr 亦即“合”的意思,说明“德”是配合“道”的,人的思想、行为须合
|A2.W8`o 乎自然法则。又说:“天下有道,则与物皆昌,天下无道,则修德
R{T4AZ@,' 就闲·”(。上)意指现实世界一切都合乎自然抹则,自己就与万物
'@$?A>.cj 共同繁昌,否则自己修德闲居,与世俗同浮沉,逍遥自适。可以
pH4i6B*5 说,“道”是天之道,“德”是人之道。所以又说:“德在乎天。”(《秋
F?UL0Q|u v 水》》即人的“至德”须合乎自然。但德与道并非,.个概念,道指
dgO2fI 自然,德指人事。因此.“道之所一者,德不能同举护 } t像无‘》》
r
)T`?y 根据郭庆落《庄子集释》云:“言德有优尖,未翻同道也。”这是因为
!o`al` q' 各人配合自然法则的程度有所差异,“得之在己”的“德”与“道,讲
3yTBkFI! 非一致,所以德与道不能相同。
[\VzI\vb 总之,德是配合于道的,但德并不等于道,这就是德与道的
j1BYSfX' 关系。
E( TY%wO 其次,庄子说明道德的实质问题。
dWI\VS 9 他认为,道德的极致就是自然无为,顺任自然而不加以人
?B-aj 为。人为意味昔强作妄为,
+G?3j ,a\ 与自然法则背道而驰。
9`xq3EL2T 意味着外加束缚,这就违逆了天道,
D!:Qy@Zw 他又说:“夫虚静活淡寂漠无为者,天地之本,
3}"VUS0wh 而道德之至。”
sx22|j`)V ‘“天道》)道德的实质就是“应静、恬淡、我摸、无为”。为什么
hJ|z8Sy@1 这样说呢?因为天地万物的本来面貌,就是“自得其得”、“自适
Ss8`;> 其适”。所以,庄子说:“虚则静,静则动,动则得矣。静则无为,
o*<(,I% 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。,,(同上)虚0与无为密切有关,无为则各就
ag3T[}L
z 各位,各尽其责,用不着外力的强作妄为,而符合自然的面貌。
9(m^^ 庄子进一步说明道德的实质,他说:“夫恬淡寂摸虚无无为,
X3nwA#If1 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。"( ((All*)) )道德之质与通德之至是一
9U+^8,5 个意思,如果平日做到“平易恬淡”,就不会受到“忧患”所干扰,
zIQ\_> 也不会受到“邪气”(各种欲念)所侵袭,这样德性完整而精神不
*@O;IiSE 亏损。他认为悲乐、喜怒、好恶的感情,都是不符合道德要求
kr3ZqMfeI 的,所以静虚而“不与物交”(不和外界打交道,不受世务的畏
]Y3ALQr! 扰),心情恬淡寂漠而无所“忧乐”,·这就进入I .德的境界了。.
^!A{ 4NV (“虚无恬淡,乃合天德。”),一‘’‘·’仁一
u",
[ulP 从此可知,庄子关于道德实质的说法,正如太史公所谓“散
b&LhydaJ 道德、放论,要亦归之自然厅的评价,总的旨趣是顺任自然、无
7|{QAv 有作为。
}\1V;T 第三,对儒墨两家宣扬的道德观念进行挑战‘
o:?IT/> 庄子既揭示了别开生面的道德理论,当然对于儒墨两家的道
pD){K 德观念有所批判。
ddw!FH2W
( 在庄子看来,儒提的道德观念都是违背自然法则的,他们视
R8ZW1 道德为外加于人的约束力量,是强作妄为的东西,这是根本错误
Q[}mH: w 的。儒墨的道德意识行为是“削性”、“侵德”的勾当,与庄子主张
5~\W!|j/ 的道德理论恰恰相反。
C4b3ZcD2 庄子认为:“屈折礼乐,峋俞仁义,以慰夭下之心者,此失其
3mx7[Q 常然者也。”(《拼姆》)意思是说,周旋于札乐之间和相勉于仁义
oL<^m?-u 之道,借此来安慰天下人心,这是违背了自然的本性。育外之_
Jap
v<lV% 意,儒家倡导礼乐、宣扬仁义,实际上与“散道德”的放任主义毫
v'|Dj^3[ 无共同之处。儒家主张约束(规范)人性,千涉自然,庄子则主
[\I\). 张放任人性,顺任自然,所以他鲜明地向儒家的道德论提出挑战。
5bgx;z9 庄子甚至说:“说仁邪?是乱于德也,说义邪?是悖于理也;
Ngg (<ZN 说礼邪?是相于技也,说乐邪?是相于淫也。”(《在有》)喜欢仁
il:+O08_ 义礼乐都属于“乱德”、“悖理”、助长淫巧的行径,有害于自然的
z8gp<5= “性命之情”。他极力主张“削曾、史之行,钳扬、墨之口,攘弃
d~.#K S 仁义,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。,,(《肤巷》)这是因为,曾参、史鱼、
g
>X!Q 杨朱、墨ii诸人,使天下后学违逆自然本性而实行什么“忠孝”、
-q-%)f 召兼爱”、“浮辩”等等,不可能符合自然法则。
b+{yF 庄于特别提到孔子与老聆的一段对话:
nF7Ozxm# “老耽日:请向何谓仁义?
_mcD*V 孔子日:中心物恺(和乐),兼爱无私。此仁义之情也。
xEbcF+@ 老耽日:……夫兼爱,不亦迁乎I无私浦,乃私也。”(《天道》》
-1fT2e 这段对话尽管是窝言性质,但从此亦可知所谓“仁义”、“兼
](%-5G1< 爱”的说辞,庄于是大不举为然的·他认为“放德而行,循道而
AR&u9Y)I 趋,已至矣,又何偏偏乎揭仁义,若击鼓而求亡子焉l’’(同上)“放
HbCM{A9 德”与“循道”的意思就是放任主义,绝对不能用“仁义”、“忠孝”这
k&9
b&-=fk 一套去“乱人之性”。应该说,道德上的放任主义和政治上的无政
Jr#ptf"Wu 府主义是一对孪生兄弟,庄子的思想内翻就是放任主义和无政府
oqG
0 @@ 主义的结合。
]E, From:
http://www.cacaca.net.cn/read.php?tid=41 Powered by
PHPWind.com